八大菜系
鲁菜
川菜
粤菜
闽菜
苏菜
浙菜
湘菜
徽菜
做菜视频
家常菜
美容菜
美食DIY
风味小吃
养生菜谱
特色美食
国外美食
饮品甜点
烘焙食谱
汤粥做法
记录片
家常菜谱
特色小吃
热菜菜谱
小炒菜谱
凉菜菜谱
早餐食谱
养胃粥
饮品
健康饮食
精选菜谱
食材百科
食疗菜谱
美容瘦身
母婴饮食
疾病调理
饮食常识
四季食谱
春季食谱
夏季食谱
秋季食谱
冬季食谱
特色面食
面条
馒头
包子
面食
烘焙
饼干
面包
蛋糕
食材大全
肉禽类
水产品类
蔬菜类
果品类
米面豆乳
药食及其他
调味品类
美食问答
其它
专题频道

家庭用药避开8个误区

来源:360做菜网 分类:疾病调理 时间:2015-07-21 15:05:00

  家庭用药避开八个误区

家庭用药避开8个误区

  1盲目补钙—吃出结石、便秘

  老人、孕妇和儿童这三类特殊群体,用药非常有讲究,需要根据年龄、体重和怀孕等情况及时调整用药剂量。老人的肝肾代谢功能减退,应该尽可能少用药。一些女性或老年人为防止骨质疏松,会大量补钙,盲目吃钙片,但钙片、维生素都不能过量乱补,否则反而可能引起副作用。有报道指出,盲目补钙可能引起结石、便秘等。建议最好还是在日常饮食中,多摄入一些钙含量较高的食物。

  2乱服中药—治痘吃出尿毒症

  很多人都有个误解:中药安全无副作用,可以滋补,长期吃还能养生,不会“害身”。其实,除了西药有不良反应外,滥用中药也可能引起诸多不良反应。中药治疗自有一套理论和体系,并非人人都适合某一种药物,应根据体质使用相应的中药。

  上海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告,有个年轻女孩因为脸上长痘,长期服用龙胆泻肝丸。半年后,女孩查出患上了尿毒症。据统计,仅在上海就收集到30多例滥用龙胆泻肝丸后,引起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例。一些人一感冒就喝小柴胡,夏天一头晕就服藿香正气水,每天都吃六味地黄丸,以为能滋补养身,这都是错误的。

  3滥用减肥药—致心脏损害、胃肠紊乱

  开春了,不少女孩为追求苗条的身材,早早吃起了减肥药。有的嫌见效慢,甚至还买泻药来吃。滥用减肥药,结果可能导致诸如心脏损害、胃肠紊乱、营养不良、内分泌紊乱,甚至肝损害等严重不良反应。上海市就曾接到过因服用含西布曲明成分的减肥药而发生的不良反应报告。大多数人吃了减肥药后,出现心悸、心慌以及高压等症状,幸好没有出现死亡等特别严重的不良反应。

  4过量服用—求快效反招不良反应

  孩子发热了,最好能多用点抗生素,退热见效快;感冒咳嗽了,最好几包小柴胡颗粒、一整瓶川贝枇杷膏一起喝下去,剂量大点没关系,只要“立竿见影”……调查  显示,不少市民认为,“药吃得多一点,病能好得快一点”,在就诊时也会主动要求医生多开药。但在药理学上却有一个严格的定义:盲目地增加药品剂量,不会增加疗效,反而只会增加药品的不良反应。

  5服药方式随意—躺着服药会对食道造成损害

  很多人习惯躺着吃药,以为这样既不影响休息,又能按时服用。殊不知,用药行为也容易诱发不良反应。有调查表明,45%的患者服药方式并不正确。治病时要想获得最佳疗效,除了选择正确的药物和剂量外,正确的服药方式也很重要。

  如大部分口服药要站着用温开水服。很多人因为生病,就躺在床上服药,容易导致药品黏在食道上,造成损害。而像硝酸甘油这种缓解心绞痛的急救药,需要采取半卧位姿势服用。

  因为病人站着含服,可能产生体位性低压,造成一时性贫而昏倒。而且含服药物半小时左右,会有头昏、头胀等感觉,此时若站立,也容易摔倒。另外,干吞药物、茶水服药等,也都是错误的。

  6捏鼻子灌药—容易致孩子过量用药

  劝孩子吃药,是不少家长的头疼事。碾药、灌药、加糖和果汁,可谓想尽方法利诱。这些不当的服药方式,对孩子有害无益,会影响药物作用,还可能造成意外。如给孩子服药时捏着鼻子灌,容易导致过量用药。将药品碾碎后给孩子服,甚至为了口感,用果汁服药,服中药时加点糖或将胶囊剂拆开服等,都是错误做法。

  7药与酒同服—相当于埋下“定时炸弹”

  老百姓中有个“催眠偏方”:睡前喝点小酒,趁着微醺,睡得踏实、深沉。但不少老人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压等,若服过治疗药物,再喝上一点酒,这样睡觉无异于埋下一颗“定时炸弹”,极其危险。像阿普唑仑等中枢神经类安眠药与酒精混合后引起的反应,可能抑制中枢神经或呼吸,甚至导致心脏骤停。此外,大多数药物都和酒精“相冲”,如镇静催眠类药物、降糖药、阿司匹林、抗癌药、降压药,甚至抗生素等。

  8只认商品名—导致药物重复使用

  不少慢性病患者吃药态度很认真,但操作很粗糙。比如有些高压患者只认商品名,不看化学名,在家备了好几种降压药,但仔细一看,多数药物的成分相同,商品名不同。如此一来,如果同时服用这些降压药,会造成用药剂量过大,用药不安全。更夸张的是,有些人就诊时,向医生描述自己所服用的降压药,连商品名都不记得,只知道药物的形态和颜色。因此,慢性病病人用药应非常仔细,最好将药箱里常备的降压药,按照化学名归类,不要因为商品名不同,就认为是不同成分的药,而盲目服用。

返回360做菜网首页